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301
0
0
0

有關教育 [電子書] / 程兆熊著

館藏資訊

推薦序 欣見華夏出版公司認為「鵝湖書院先賢」程兆熊博士(1907~2011)所著﹤有關教育﹥之著作,可治當代的「教育病」,有意將它出版,供各界參考,希望我協助寫推薦序,因為我和程兆熊博士同有「鵝湖淵源」,我不能推辭,當然,這也是我的榮幸。 首先我「隨俗」介紹一下程兆熊博士,所謂「隨俗」是指「隨一百多年以來之俗」: 1、留洋,程兆熊博士是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法國凡爾賽園藝學院工程師。 2、經歷:曾創辦中興大學園藝系,擔任創系系主任。曾任香港新亞書院訓導長,與錢穆、唐君毅共事。後又任職於文化大學,在教育界前後七十年,程兆熊完全有資格、資質對教育提出寶貴意見。 除了「隨俗」以外,特別讓我感受程兆熊博士之下列特殊性,其對教育之建言,更值得推薦。 1、程兆熊博士融會儒、襌等傳統文化與現代農學、園藝等科技實用,有儒、襌、文化、農業、園藝學等約一百種著作(陸續由華夏出版公司再版中),絕非「腐儒」或是「科技唯物論者」; 2、學貫東西並能融會:他歷經「先行國家」法國學術之見識,回到苦難的中華大地,真知西方之專長與不足,日日思索改造中華大地甚至東亞之不足,更重要的是與國學大學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等人俱為好友、同事、同志,和他們一直重新演繹國學之當代價值;且因其亦熟於「新學」、「西學」,恕我大膽的說,程兆熊的眼界、體會可能又比「純儒」大師更為豐富。也許會有「純儒」論「豐富」為「博雜」甚至為「駁雜」,這我很能體會,歷史上《呂氏春秋》、「呂祖謙之學」也曾被認為如此,因為太「前衛」了,當時許多人認為「駁雜」,但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如不這樣「博雜」、「融會」,歷史是無法向前行的。以我而言,我也必須「博雜」於法學與儒學,甚至,我還學了一些經濟學、史學呢? 3、性情與實用的融會:程兆熊主持園藝系,受農政單位委託,多次調研台灣山地園藝資源及實踐,又具真「性情」、「文學」,悟出包含山地、平地之「立體哲思」,批判源於西學西化之「平面哲思」,他曾在《山地書》一書中,有能力品論當代哲人、文學家,非常有自信。 4、歷史縱深足夠,也認識「鵝湖之會」的高度、廣度:程兆熊博士活了九十四歲高壽,1947~1949年曾在江西上饒鉛山縣的「鵝湖書院」舊址創辦信江農專(後升為信江農學院),任校長,他胸中認識西元1175年呂祖謙、朱熹、陸象山在鵝湖之會的儒學高度及廣度,具有「異中求同、併容併蓄」的寬廣意義,力邀唐君毅、牟宗三、錢穆聚於鵝湖,企圖使「鵝湖之會」再二度降臨,惜因國共內戰,只有唐君毅一人到了鵝湖,其他二位只能再重會於香港新亞及台灣了。 融會「隨俗」與上述之「特別」,程兆熊博士絕對能對「教育」作出深度、實際的建言,讀者當可細細品嚐。在此,我只提出一些我的觀察與體會的重點: 1、挫折折磨之下,斷然「守身為大」(身體): 程兆熊博士面對他長子因「鼻病」等因素(原來很長時間不知而誤會兒子),碰到學習上的挫折、折磨,斷然提出「守身為大」的觀念,這我很認同,有如《呂氏春秋》所言「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貴生)的概念(仲春紀‧貴生)。當代許多年輕寶貴生命面臨「自殺」之悲劇,當記「守身為大」及「貴生」,不是只記得「殺生成仁,捨身取義」而已。 2、性情之教的重要: 讓身體、性情與才華三者平衡而諧和的發展,否則會弊病重生,以改現代的教育只重「才華」之教,程教授說:「禮樂」是「性情之教」、「射御」是「身體之教」、「書術」是「才華之教」,三者須平衡發展。 3、提醒批判、檢討呆板的法令,勿使不當的法令阻止青少年向學: 程兆熊教授數十年於教育界,為了拯救他生病長子之向學,也得了許多人的明理承諾,卻礙於不合教育當局目的之不合理「法令」而受重大挫折!可想而知,其他不是「父親」、不是教育系統中之一般庶民,碰到挫折時又是何等困難。蘇東坡有云:「人勝法,法為虛器;法勝人,人為備位(注:沒有用);唯人法併行而不相勝,則天下安。」要使「人有用」,善盡其能力,能處理事情,則法治與人治須取得平衡,而不是「為法令而法令」的「絕對的法治主義」。 4、教育多一點「家庭」的氣息,不放棄學生: 程兆熊博士「知子莫若父」,終於發現、治了長子的鼻病,並辛苦奔走於兒子「復學」的道路,而這兒子早就被學校「放棄」、「要求轉學」、「公事公辦」了,程兆熊建議「學校多一些家庭氣息」,校長是父母、老師是兄長、同學也是兄弟姐妹,不「放棄」學生。 其他豐富的理念、建議,當由讀者細閱、體會。 法學博士呂榮海律師2022.8.8 序於蔚理法律事務所

資料來源: 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