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圖書館
館藏資訊
讓我們重新尋回丟失在時間裡的細節,一同延續這場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增訂版收錄政治受難者王文培與父親王大銘故事、遺書綜合分析〈死前的畫廊〉
丘延亮、季季、陳列、唐香燕、張則周 推薦
現在已是十二點多,再六時後,我就會變成鮮血淋漓之死物。
就是二十餘年,真如一場之夢消逝地乾淨了。但是你的兒興生這人,的確是存於二十世紀,死於一九五二年六月十七日,也有快樂的、苦痛的、努力的、最少是在世上有做事的人。
——一九五二年,邱興生的遺書
我要走了,我毫不感到痛苦,倒很覺達觀。短促的人生,像閃爍倏然而逝的隕星,不足珍惜。然而我卻為將來留了些碩果,這一點足可慰藉。
——一九五三年,王文培的遺書
沉寂幾十年的政治受難者遺書從冰冷的國家檔案重見天日,寫信的人被迫離開人世,收信的人來不及等到信,也走了。
二○○八年,一位政治受難者孫女意外在國家檔案中發現被槍決家人的遺書,開啟後續一連串「遺書歸還」運動,至少有一百七十七位受難者寫下的七百四十七頁文書,封存在政府機關裡,家人從不知道這些書信的存在,只知道他們的珍貴之人被迫提早從人世間離席了。「收信者」懷著疑惑、不解、悲傷、怨懟……在白色恐怖的肅殺之中踽踽獨行數十年。
這些「寫信者」是一九五○與七○年代遭槍決的青年,有些是懷抱社會主義理想的「地下黨」,有些是主張臺灣獨立建國的革命者,不同的思想,卻指向同樣的反抗之路與生命終結。他們是郭慶、黃溫恭、劉耀廷、曾錦堂、王文培,與泰源事件當事人鄭金河、陳良、詹天增、謝東榮、江炳興,他們不需由後世追捧為英雄,但能為後人點一盞直視與反省歷史的燭火。
五位寫作者透過家屬訪談、歷史考證、檔案研究等方式,重現遺書所承載的白色恐怖歷史,以及家族在其後的生命裡所留下的深刻影響。文字之外,本書也收錄珍貴的受難者遺書、信件、家庭相冊等影像。本次增訂版收錄學者林傳凱書寫一九五三年遭槍決的政治受難者王文培與父親王大銘的故事,以及對數十封遺書的綜合分析。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林易澄
臺灣嘉義人,臺大歷史所博士。合著有《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林傳凱
臺北人,研究者,服務於中山大學社會系。致力於釐清戰後臺灣社會抗爭史,並嘗試與民眾、教育工作者、創作者結合,通過跨域轉譯,將隱匿的歷史帶回故里與再公共化。合著有《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第六十九信》、《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等作品。
胡淑雯
臺北人,臺大外文系畢,目前專事寫作。著有《哀豔是童年》、《太陽的血是黑的》,合著有《字母會:A~Z》,主編《無法送達的遺書》、《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楊美紅
臺南人,臺大中文系、政大新聞所畢。著有《彈塗時光》、《蛇樣年華》。
羅毓嘉
宜蘭人,政大新聞系、臺大新聞所畢。記者,詩人。著有詩集《嬰兒涉過淺塘》等五種,散文集《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等三種。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