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寧靜 : 一場顛覆聽覺體驗的田野踏查, 探索聲音的未知領域 / 喬治.普羅契尼克(George Prochnik)作; 韓絜光譯.
- 作者: 普羅契尼克 (Prochnik, George) 作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In pursuit of silence : listening for meaning in a world of noise
- 一場顛覆聽覺體驗的田野踏查, 探索聲音的未知領域
- Verso ;
- 出版: 臺北市 : 漫遊者文化出版 :大雁出版基地發行 2021[民110].
- 叢書名: Verso ;66
- 主題: 環境心理學 , 噪音
- 版本:初版
- ISBN: 9789864895090 (平裝): NT420
- 一般註:參考書目: 面323-350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0289783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這個世界越來越喧鬧,但我們真的不需要聲音嗎?
從塵囂喧鬧到萬籟俱寂,一段關於深度聆聽的冒險旅程
★在廣袤無垠的外太空漫步,能獲得無與倫比的寧靜體驗?
★被高達160分貝的音浪擊中,身體會產生什麼反應?
★通勤或慢跑我們習慣戴上耳機,用聲音將自己包圍起來,原因何在?
★用高科技減噪建材打造全世界最安靜的房子,會發生什麼意想不到的事?
追求身心靜定的大疫情時代 VS. 聲音經濟大行其道的今日
以跨領域觀點,對寧靜議題最深度的剖析與反省!
作者普羅契尼克酷愛寧靜,厭惡噪音,為了尋求精神和感官的雙重平靜,他毅然走訪全國各地,找尋他所能想像最安靜與最喧鬧的地方。從生物實驗室到禪園、大賣場及隔音材料大會,從隱修院、噪音測量公司、勁爆汽車音響大賽乃至聽障空間,訪談生物學家、聽覺科學家、聲學工程師、僧侶、建築師、聲音行銷人員和聾啞學校校長等專業人士,所獲得的觀點顛覆了我們對聲音的想像!
本書透過多元聲音場景、精彩訪談及研究文獻,並融入充滿哲思的個人感悟,從生物、科學、哲學、商業和藝術文化等面向,看待寧靜和噪音所構成的反差與多重辯證關係:
●演化機制:保持安靜是自然萬物的求生之道。自然界中絕少發出巨響,因為唯有保持安靜,才能隱蔽自身所處的巢穴,也才能聽見遠處危險的動靜。
●聲學領域:聲音力量的關鍵是頻率和訊噪比。因此,白噪音讓人專注,聖歌帶來宇宙和諧感,而世界上最成功的錄音室,都是從結構比例嚴謹的教堂改建而成。
●宗教意義:語源學上「silence」有中斷停止的意涵,通往反省與個人成長之路。貴格教派相信,上帝存在每個人心中,置身寧靜就可以聽見上帝的聲音。
●無人外太空:NASA研發最先進的減噪技術,火箭升空的巨響聽起來比搭飛機在機艙內聽見的噪音相去無幾;太空人在廣大無垠的外太空漫步時,也並沒有想像中安靜,因為地面指揮中心時時刻刻保持通話。唯一的例外是「黑暗通過」時段……
●商業行銷:潮流服飾店的聲響策略是以音樂打造享樂狂歡的氣氛,為消費的顧客補充源源不絕的活力和振奮感,並加快購物時的移動速度,以達刺激消費的正向連結。
●哲學辯證:聲音唯有與寧靜形成對比、襯托出寧靜時,我們的聽覺神經才接收得到。聲音和寧靜是互補的概念,作用是雙向的。某些聲音能突顯環繞著我們的寧靜,同時,全然的寧靜也會激發出聲音。
●聽覺專家:一段聲波往往是靠內嵌在其中許多片段的安靜,才能發揮出溝通訊號的作用,而不至於被視為無間斷連續的噪音。
●神經科學:習慣安靜冥想的人,大腦運作效率高出許多。當我們在聽音樂時,是樂音之間的片刻靜默,激發出最激烈正向的大腦活動。
●勁爆音響車大賽:坐在足以震碎擋風玻璃的改裝車內體驗音爆的威力,會發現瞬間根本聽不到任何聲音,就像被噴射座椅發射到雷雲和火焰中,五臟六腑嚴重擠壓,幾乎迸出身體之外……
有哪些貢獻,也能多一分意識,想想我們在哪些方面可能正以高速
有趣的是,在追尋了無數種聲音之後,普羅契尼克赫然發現,寧靜並不代表全然的靜默無聲。寧靜和噪音,是一組矛盾而互補、相應而相生的概念。一如我們唯有處在噪音中,才會意識到寧靜的價值,也有唯有深處寧靜之中,才能經見更多的聲音。
這個世界越來越喧鬧,人類對寧靜的追尋也比以往來得更迫切。本書從環境意識的反省出發,探索寧靜和噪音的未知領域,以及兩者間日益激烈的戰爭。除了帶來顛覆刻板印象的聽覺體驗,更令人重新思考聲音的價值。誠如作者所言,「寧靜是聲音和安靜構成了恰到好處的平衡,催化感知能力,讓我們得以區別自身的存在與周遭事物,以看見更多未知。」這是對寧靜最高度的嚮往,也是這場追尋最啟發人心的意義。
※范欽慧(國際寧靜公園亞洲區顧問及董事、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詹偉雄(文化評論人)、李志銘(作家)、焦元溥(作家、樂評人)、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聆聽推薦
喬治.普羅契尼克(George Prochnik)
美國作家,發表過多篇文章、詩作、人物傳記與小說著作。曾於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教授英美文學,獲得紐約時報「編輯獎」和2007年Gradiva獎。為《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花花公子》和《內閣》雜誌等出版媒體撰稿,著有《褚威格最後的放逐》與《普特南隱身之所》(Putnam Camp)二書。目前住在紐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