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355
0
0
0

科技 社會 人. [電子書] / 3, STS跨領域新驛路 林文源, 林宗德, 楊谷洋編著

館藏資訊

人類與科技可以和平共處嗎?

性愛機器人即將成為人類伴侶?
雞蛋「一次性包材」政策是進步還是落後?
高雄氣爆是工程錯誤還是人為疏失?

現代化的社會離不開科技,也勢必得承擔所產生的後果。在本系列叢書邁向第三集之際,我們回顧以往、展望未來,不禁想問,身處風險社會,我們如何與科技和平相處,如何與科技共同演化?

可以確定的是,科技與社會交織而成的風險日趨複雜,我們不能單純地訴諸工具理性,而必須拓展更多元的視野來審視迎面而來的新議題,以便有足夠的勇氣與能力面對時代的挑戰。

本書集結的本土案例,包括科技物、科技知識、科技人、科技公共性及科技與社會創新等五大面向,不只彰顯了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期望能如同旅程中的驛站,讓各種觀點在探索的路途中於此相遇、再次出發,往下一階段的挑戰前進。書中各篇皆附教學工具箱及問題與討論,亦可做為理解科技與社會領域的必選教學讀本。

◎本書部分文章附有QR-code,方便讀者進一步探索與內文相關的網路資源。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編者
林文源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近年嘗試以認識空間取徑,脈絡化理論與多元現實的複雜關聯。參與《科技 社會 人》系列編著是實驗場域之一,相關想法請見〈正視在地知識空間:位移方案與理論化在地的問題性〉於《台灣社會學刊》56期、《科技、醫療與社會》21、23期「從醫療化到在地知識空間」專輯導讀等文章。

林宗德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社會學研究所合聘副教授。研究興趣為科技與社會觀點下的機器人、人工智慧,以及科學模型與電腦模擬。課餘兼事筆譯,著迷於推敲來源語與目標語之間的轉換與重置,在科技與社會領域的譯書有《「科學的思考九堂課」:學校不教的科學》(游擊文化)、《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群學)。

楊谷洋
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專攻領域為機器人與人機系統,喜歡文學、運動、電影,以及它們的隨意組合。著有《羅伯特玩假的?破解機器人電影的科學真相》(交大出版社)。

作者群
林宗德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社會學研究所合聘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科技與社會、機器人/人工智慧的社會學與哲學。

吳秀瑾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學士,美國天普大學哲學博士。任教於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目前研究聚焦於女性主義科學哲學、女性主義知識論與關懷倫理學。

翁岳暄
現任日本東北大學前沿學際科學研究所暨工學研究科機械知能系專任助理教授、香港大學法律學院2017-2018 LLM Programme兼任講師。

簡妤儒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近來研究多關注傳染病治理、農業發展、經濟動物利用、賽鴿、以及新興寵物飼養行為等議題。

陳信行
現任教於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1980年代起曾參加各種社會運動,教學寫作涵蓋STS、勞工研究、文化行動等課題,目前為RCA職災勞工顧問團成員。

黃俊儒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主持人。長期關心科學傳播、公眾科學教育及大學通識教育等問題。

韓采燕
美國羅格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興趣為:性別、教育、實驗室實作、科學與醫學知識的生產。

陳政宏
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兼任成大博物館館長及醫療、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兼任副研究員。除了流體力學與交通工具外,對科技史、文化資產、科技與社會、跨域整合亦感興趣。

許宏彬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為醫療史、臺灣史與STS研究。

鄭斐文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近年研究以性別身體、醫療與STS為主,從身體的科技研究角度,探討「身體、影像與科學」、「肥胖的性別身體政治」、「文化、身體與醫療」、「癌症的文化研究」等。

張淑卿
現任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副教授兼主任、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副研究員、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常務監事。近年來研究興趣為國際援助對臺灣醫療衛生發展之影響、護理史。

邱大昕
美國普渡大學社會學博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主編。

林益仁
生態人文研究者,長期研究不同社群如何認識與建構人與自然的關係,目前擔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以及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推動具有生態視野的高齡社會照顧。

曾凡慈
現任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研究興趣是醫療、科技與性別等社會學次領域,近年關注議題為兒童期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希望能全面性地探索其治理體制的在地發展、臨床實作、科學醫學爭議,以及親職實踐。

張國暉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在工程文化及工程史,特別關注大型科技系統如何建構與其變遷過程。

洪文玲
任教於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造船系,2007年接觸STS,得以開啟新的學習與實踐。曾任臺灣STS學會理、監事、臺灣女科技人學會理事、文化部水下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等。

王治平
任教於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造船工程系。2007年接觸科技與社會,呼應在英國時對工程教育及社會系統的體會,遂於課程中著手進行工程教育之改革,期望工程從業人員具備解決複雜問題以及跨領域溝通之能力。

盧念萱
從犯罪防治系到性別所,有幸在寫碩論時接觸科技與社會研究與醫療史等相關議題,目前於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擔任研究助理,近期跟隨著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計畫開始了災難研究之旅。

楊倍昌
一個使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看看微生物、看看免疫細胞、看看生命中芝麻大小事的讀書人。目前擔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STS學會理事長。教書與研究是主業,寫書是副業。

陳瑞麟
現任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專長為科學哲學、自然哲學、西方科學史與科技與社會。歷任多本國內外期刊主編和編委、STS學會理事長。有五十多篇論文並有專書數本。

邱花妹
現任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專長為環境社會學、發展社會學。關注資本主義生產與消費不斷擴張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危機、風險普遍化以及環境不正義課題。

杜文苓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EASTS編輯委員。長期投身國內外環境運動,任地球公民、主婦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之董事,同時受聘擔任行政院原能會、環保署、食安會報等諮詢委員。

陳憶寧
現任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廣告學系教授,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專長領域為媒介效果、健康與科學傳播、行動傳播、公共關係、社群媒體研究。

陳宗文
目前任職於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領域涵蓋科技、經濟和創新社會學,關心生醫、資通和無形科技在現代社會中透過不同的媒介、以不同的形式發生在生命治理層次上的諸般現象。

施博仁
美國維吉尼亞理工(Virginia Tech)科技與社會(STS)博士候選人,同時擔任該校大一基礎工程(Foundations of Engineering)講師。

陳東升
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目前研究的課題和社會創新、網路社群平台公眾意見形成、公民科學有關,同時也積極參與審議民主、參與式預算、科技政策公共參與工作的推動。

林文源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近年嘗試以認識空間取徑,脈絡化理論與多元現實的複雜關聯。參與《科技 社會 人》系列編著是實驗場域之一。

李丁讚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最近六、七年來,嘗試從農業的角度來思考社造,希望透過食物產消體系的建立與連結,推動臺灣的民主深化,也嘗試從「技術」的角度,探討臺灣的農業系統如何從綠色革命到農藝復興的演化過程。

江順楠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斯分校(UC Santa Cruz)社會學系博士侯選人。目前研究主題聚焦在菲律賓針對營養不良的農業創新,以及國際發展領域中和營養與農業有關的政策和實作。

郭文華
目前服務於國立陽明大學,擔任醫療與社會領域的教學。從醫療、公衛到科技與社會研究(STS)的實踐與反省,以跨領域的科技社會人自許,也希望大家充實科技素養,成就科技民主。

林敏聰
跳躍於科學、哲學與音樂之間。曾任科技部物理學門召集人,目前是科技部跨領域計畫「建立以社會需求為核心的技術創新藍圖──科技產業、創新技術與人文社會經濟的跨領域研究」的召集人。

吳嘉苓
現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近期從事的解謎活動包括:人工協助生殖科技規範為何排除未婚男女,臺日韓的生殖科技爭議有何異同,邊緣化的醫療與科技如何取得正當性等等。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