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資訊

缺電影響經濟,空汙危害健康! 規劃最佳能源配比,打造綠能低碳、穩定供電的家園 太陽能、火力發電、核能到底有何不同? 「以核養綠」究竟是什麼?再生能源就一定好嗎? 這本書將告訴你答案! 2018年底,台灣通過「以核養綠」、「火力發電年減1%」等兩項公投,顯示人民對核能發電的高度關切。但目前的能源政策無法解決台灣的缺電問題,因此,透過「2019民間能源會議」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企業界人士以及社會大眾,共同討論台灣能源現況,尋找最適合的能源政策。 透過這場講座的舉辦,也解答了許多人民心中的疑惑,包括: •為什麼要「以核養綠」? 「核能發電是一種穩定的低碳、低汙染發電方式,國際上也明定核能是「潔淨能源」,能有效減少碳排放及空氣汙染。透過以核養綠打造綠能環境,維持電力穩定,穩健減核,逐步邁向非核家園。」 •「再生能源」不能取代核電嗎? 「台灣為獨立電網且規模小,包括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容易受天候影響,以台灣夏季而言,用電量最高卻沒風,很難進行風力發電。因此維持原有的核能發電,並持續發展再生能源才是上策,避免因大幅度調整能源配比,導致發電不穩。」 •「核廢料」該如何處理? 「科技不斷進步,核廢料早已有解決方式,不論是室外或室內貯存,安全都不是問題。高階核廢料甚至可透過再處理技術,回收其中大部分可利用的元素,重製為新型燃料並繼續用於發電。」 不論哪一種發電方式,都有優缺點,但不該輕易放棄任一選項。因此本書收錄來自各界領域專家及學者的具體建議、構想,期望為台灣找出適當的能源配比,擘劃充分、穩定、潔淨及可行的電力發展藍圖。 本書特色 •透過專家論點剖析台灣能源配比:只有專家們才清楚的能源真相,在本書中首度完整呈現。 •全彩圖文說明各式能源利弊:收錄大量全彩圖表,並搭配專家的文字說明,幫助快速了解各式能源的優、缺點。
編者簡介 馬英九基金會 馬英九基金會以「為國家找出正確方向」為宗旨,搭建公共政策平台,讓關心國家發展的人士,對於弱勢、青年、文化、能源、兩岸、外交等重要議題,能有一個研討與發聲的管道。 基金會透過政策研究、主題論壇、青年營隊等方式,匯聚各方智慧與能量,希望結合各個世代的想法與力量,擘劃出確切可行的政策路線,為「國家方向」重新定位,讓台灣重返正道,走出困境。 長風基金會 長風文教基金會以「提升公民文化素養、協助青年連結國際」為宗旨,透過政策研究、專題演講、青年論壇、學生營隊、國際交流等活動,鼓勵社會大眾及青年學生共同探討台灣未來發展的願景與策略,並以建立社群網絡、分享研究成果等方式,進一步發揮思想交流的功能。 基金會取名「長風」,意寓「乘長風破萬里浪」,靈感來自唐朝詩人李白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期待民間力量凝聚淬煉,形成沛然莫之能禦的長風,突破一切險阻。 作者簡介 王明鉅︱前台大醫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麻醉學科教授 杜紫軍︱前行政院副院長 李 敏︱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兼原科院院長 郭 位︱香港城巿大學校長 陳立誠︱前吉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 梁啟源︱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 黃宗煌︱台北大學專案約聘教授、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葉宗洸︱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趙嘉崇︱旅美核能專家 廖惠珠︱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 廖彥朋︱以核養綠公投發起人、中華民國醫學物理學會理事 蔡春鴻︱國立清華大學榮譽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