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113
0
0
0

易水悲風. [電子書] / 刺客荊軻 吳禮權著

  • 作者: 吳禮權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刺客荊軻
  • 出版: 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3[民102]
  • 版本:二版
  • ISBN: 9789570528916 (電子資源): NT290
  • URL: 點擊此處查看華藝電子書
  • 一般註:2018上半年逢甲聯盟iRead eBook華藝電子書 檢索形式:電子書服務平台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系統號: 000264928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金文京(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原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 許清雲(臺灣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原東吳大學中文系主任) 盛情推薦 中國史上最著名的豪俠,最重大的刺殺行動!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在中國,讀書人都知道這首《易水歌》。而且一讀到它,眼前就會浮現出兩千多年前荊軻風雪之中於易水之畔揮別燕太子丹,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的悲壯一幕。 荊軻刺秦王,結果眾所周知,非但沒有成功,自己命喪秦王劍下,而且還加速了燕國滅亡的歷史進程。雖然如此,但是荊軻刺秦之舉本身卻富有一種象徵意義,這便是弱者對強者欺壓奮起抗爭,因此,荊軻刺殺秦王雖然失敗,但卻博得了歷代文人的同情。如晉代大文豪陶淵明專門寫下《詠荊軻》、初唐四傑的駱賓王也有《於易水送人一絕》。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對荊軻寄予同情並熱情謳歌其行為呢? 原因無他,只是因為兩個字:「俠」與「義」。 自從太史公在《史記》中為遊俠立傳以來,中國文學中俠客的形象在各體文學作品中層出不窮,尤其在小說中。武俠小說自古及今,都是中國民眾的最愛,最能反映中國民眾熱愛俠客、推崇俠義的心理。 荊軻是俠客,荊軻刺殺秦王是拚卻一命酬知己,是義舉。為義而行俠,豈能不深受中國人的推崇?所以,荊軻刺殺秦王雖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他那種不畏強暴的英勇之舉,那種為知己而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俠義風骨,一直激勵著中國古代無數的俠義之士為正義而前赴後繼。 荊軻是兩千多年前的人物,是遠去的歷史影像。再加上對於荊軻的歷史記載,也僅止於《史記‧遊俠列傳》中有關荊軻的一段文字,以及《戰國策》中的相關記載。因此,荊軻的形象究竟是什麼樣子,自然是見仁見智,在各人的心目中有所不同。古代小說《燕丹子》作為描寫荊軻形象的唯一小說作品,只是提供了荊軻形象的一種模式。但因為篇幅的限制,《燕丹子》中所呈現的荊軻形象與《史記》、《戰國策》所記載的荊軻沒有實質上的區別。因此,如何以長篇小說的規模呈現一個血肉豐富的刺客荊軻形象,就成為這部長篇歷史小說《易水悲風:刺客荊軻》的使命了。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吳禮權 字中庸,安徽安慶人,1964年7月生。文學博士(中國修辭學第一位博士學位獲得者)。現任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教授,曾任復旦大學全國重點學科(漢語言文字學學科)博士生導師、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客員教授、臺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湖北省政府特聘「楚天學者」講座教授、中國修辭學會副會長、上海市語文學會副會長。 學術研究方面,迄今已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6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中國筆記小說史》、《中國言情小說史》、《古典小說篇章結構修辭史》、《中國修辭哲學史》、《中國語言哲學史》、《修辭心理學》、《現代漢語修辭學》等16部。另有《闡釋修辭論》、《中國修辭學通史》、《中國修辭史》等合著8種。學術論著曾獲國家級獎3項,省部級獎7項,專業類全國最高獎1項,國家教育部科學研究一等獎1項。 三十多歲即成為復旦大學百年史上最年輕的文科教授,曾多次赴日本等海外大學講學或學術研究、學術交流,並受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等許多國際知名學府作學術演講。 文學創作方面,著有長篇歷史小說《遠水孤雲:說客蘇秦》、《冷月飄風:策士張儀》,2011年11月由臺灣商務印書館與雲南人民出版社以繁、簡體兩種版本同步推出,在海峽兩岸讀書界與學術界產生了強烈反響。 另有歷史類著作《假如我是楚霸王:評點項羽》(2005年遠流出版)。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1 2 3 4 5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