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滬股份有限公司 / 莊世瑩文 ; 張振松圖.
- 作者: 莊世瑩文 ; 張振松圖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澎湖縣文化資產叢書 ;
- 出版: 馬公市 : 澎縣文化局 2016[民105].
- 叢書名: 澎湖縣文化資產叢書 ;262.
- 版本:初版
- ISBN: 9789860502879 (精裝): NT280
- 一般註:指導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辦單位:澎湖縣政府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0263615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石滬是非常環保的捕魚方法
也是漁村共存共生的傳統漁業技藝
許多人不知道,澎湖的吉貝,是目前全世界石滬量最多、密度最高的地方
晃晃老師從赤崁搭上交通船,向菊島北海出發。
他要去的小島,像一顆晶瑩的螺貝,靜靜安駐在碧海藍天之間。
島上有美麗的貝殼沙灘,
是海龜媽媽上岸產卵的棲地,
成群的燕鷗也在這裡孵育雛鳥,
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遊樂場,
白天,他們在這兒踏浪玩水,
夜晚,他們在這兒仰望星空。
「大海的那一邊,發生了很多好玩的事嗎?」三劍客好奇的問著晃晃老師。
「海盜在這座島上,有沒有留下秘密的寶藏呢?」晃晃老師曾聽過這個傳說。他們都帶著無限的嚮往,眺望著遠方。
在潮間帶上用石塊疊砌堤岸,以便在退潮時,阻斷洄游魚群退路,把魚圍困在石堤內來捕撈的陷阱。
這種捕獲食物的方法,可上溯至人類的史前時代。至於澎湖石滬最早的記載,出現於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高拱乾編纂的《台灣府志》。澎湖因擁有廣闊的潮間帶,又具有成滬的三項條件:石材多、潮差大、風浪強,在農地和動力漁船缺乏的年代,石滬的漁獲是重要的經濟來源。
這項澎湖最古老的漁業技藝,數百年來已發展出綿密細緻的工法和文化,堪稱漁業文明「活化石」。澎湖擁有世界上密度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石滬群,兼具文化景觀和自然保育的價值,已列名台灣十八個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是需要我們傾力守護的珍貴資產。
延伸閱讀:
晃晃老師的禮物
回家‧回部落
我在篤行十村的日子
莊世瑩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曾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參與多項民間宗教信仰調查計畫,以及文建會地方博物館規劃案。現為小大繪本館資深義工及講師。平日致力於推廣兒童圖畫書與親子共讀,並從事兒童文學創作、評論書寫及翻譯,出版繪本《貪睡的穿山甲》、《穿山甲的故事地圖》、《回家‧回部落》,譯作《逛逛水族館》。2015年所出版的《晃晃老師的禮物》榮獲好書大家讀。
繪者簡介:
張振松
1965年生,10歲那年自嘉義鄉下搬到北部落腳至今。曾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現為專職插畫家。著作有《晒棉被的那一天》獲時報開卷最佳童書、《目連救母》獲行政院新聞局年度少年最佳讀物、《老鼠捧茶請人客》獲行政院新聞局年度少年最佳讀物、《回家‧回部落》、《阿金的菜刀》獲好書大家讀最佳童書、《田都元帥》獲好書大家讀最佳童書、《砲臺歷險記》、《等待霧散的戴勝鳥》、《奇美》等近五十冊圖書。2015年所出版的《晃晃老師的禮物》榮獲好書大家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