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279
0
0
0
乾隆皇帝的荷包 [電子書] = Emperor Qianlong's purse : imperial household finance in eighteenth centry China / 賴惠敏著
- 作者: 賴惠敏
- 其他作者:
- 其他題名:
- Emperor Qianlong's purse : imperial household finance in eighteenth centry China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
- 出版: 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4[民103]
- 叢書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98
- 主題: 財政史 , 清代
- 版本:初版
- ISBN: 9789860418583 (電子資源): NT$500
- URL:
點擊此處查看iReadeBook華藝電
- 一般註:2017上半年逢甲聯盟iRead eBook華藝電子書 檢索形式:電子書服務平台 含索引 含附錄 參考書目: 面483-506
-
讀者標籤:
- 系統號: 000261187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本書分為兩部分,討論十八世紀乾隆年間的皇室財政。第一部探討皇室的財政收入:地租、關稅、當鋪、發商生息以及鹽商之額外支出。皇室財政和國家財政不同的是,田賦為國家主要的收入來源,清皇室雖有百萬畝以上的土地,但其重要收入則來自商業方面。例如:皇室憑藉權力介入鹽稅和關稅的稅金分配,並將皇室資金借給商人,賺取利息等;再者,鹽商或廣東十三行的行商等富商巨賈在各種慶典報效皇帝,動輒百萬兩,也成為皇室收入來源之一。 第二部討論乾隆皇帝在北京、熱河等處興建藏傳寺廟,並賞賜喇嘛土地、口糧、衣單等。藏傳佛教在蒙、藏地區有長久歷史,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巧妙地利用藏傳佛教,並藉助黃教領袖的社會地位與政治影響力,號令蒙、藏各部,整合與穩定蒙、藏社會,維護統治目的。面對新的財政支出,乾隆皇帝並未增加以田賦為主的稅收,而是憑藉權力擷取商業上的利益,將這些資源轉為在北京、熱河建造藏傳佛寺,打造另一個藏傳佛教中心。 除了宗教上的意義外,乾隆皇帝修建藏傳佛寺也有經濟的意義。以宗教的力量吸引蒙古人到北京、熱河、五台山等地朝聖,寺廟成為集市和進香活動的中心,豐富了商品交換和地方經濟發展。宗教與貿易,如同乾隆皇帝的雙翼,因而得以有效地統治新的疆域,解決中國長期的邊患問題。比起明代和蒙古戰爭每年動輒耗費七八百萬兩來說,更呈顯乾隆皇帝成功的統治政策。但在清朝外患問題變少的同時,因為各項稅收所引起的內部問題卻也層出不窮,種下日後清朝衰敗的遠因。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