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堂2 [錄影資料] 陳建鄂, 陳韋曦導演.
館藏資訊

摘要註
[食堂]希望給予的感覺是溫暖,一種歸屬感.在第一季我們捕捉[台味], 第二季描繪的則是土地與人之間的情感.一方水土一方人, 藉不同的食材, 訴說對於味道的執著即是對家想念.不管是餐桌上常見的筍, 還是不可或缺的醬油與醋, 一樣樣看似平凡無奇的, 背後都是百年千年飲食文化的積累.[台灣食堂2]想呈現的是其中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訴說食物裡最簡單的情感, 不管是便當還是苦澀又回甘的茶, 一點點拼湊出台灣味道的輪廓, 在一成不變中, 體會味蕾與生活的變化萬千. 麻竹筍的故事: 以前在古坑的筍寮燒著火燜麻竹, 但現在這傳統做法的只剩下牛車伯,為什麼?新一代筍農選擇將麻竹燒成竹炭, 這中間又有什麼故事?而水蛙師是怎麼用家鄉最原始單純的食材為李前總統準備筍宴?看似簡單的麻竹, 道出滋味豐富的人生百態. 沉潛之筍: 沉潛在大地之中的[筍], 其特性卻讓筍農吃足苦頭, 採收種植都需要較高的技術含量.旗竿湖棄醫從農的吳國池, 利用科學方法種植綠竹筍, 究竟什麼是山鮑魚?讓來自奮起湖的春筍農羅秀梅來告訴你.至於完全不會露出表面的冬筍該怎麼採收?南投鹿谷的陳孟臨有他的絕招. 原味之筍: 花蓮光復鄉的羅桂英是阿美族第一個將箭筍介紹給平地人的先驅者, 二十年來她到處推廣箭筍這種食材, 甚麼樣的辛酸讓她陷入回憶而淚流滿面?位在苗栗鹿場的桂竹筍又是怎麼樣的美味?而深藏在山中的原味之筍讓山中的朋友深信, 未來的農業一定會朝著無毒有機這個方向發展、茁壯. 坐火車吃便當: 不管是坐在月台邊聽著火車嗚~嗚~嗚越靠越近, 還是已經在火車中隨著噠噠~噠噠的頻率擺動, 沒有擺一份火車便當在膝上, 就感覺這趟旅程並不完整.隨著台灣食堂的步伐來一趟關於火車便當的心旅行吧! 九降風美食: 在每年農曆九月吹起的東北季風, 有著冷冽乾燥的特性.耐旱的柿子加上九降風, 有了劉珍珠這麼一家三代與柿餅的故事.另一個因九降風聞名的美食則是新竹米粉, 由於現在米粉大多是用玉米粉製作的, 少數業者仍堅持傳統的製作方法,為的只是保留最純粹最真的飲食文化. 客家三寶: 國寶畫家劉興欽口中的客家三寶到底是什麼?大師說的[菜脯香, 福菜巧, 桔醬沾肉不得了]又是什麼意思?黑黑的菜脯, 為什麼會是寶?客家人如何將芥菜變成酸菜、福菜、梅乾菜?而酸又難吃的桔兒又如何變化成大師口中不得了的沾醬?事出必有因, 獨特的文化歷史帶出客家人獨特的三寶. 天然純釀: 餐桌上的醬油, 看似配角, 卻無法想像沒有它的生活.雲林西螺的蔡財興, 因看到台灣人吃的都是化學醬油, 毅然從修理汽車黑手轉職成田地裡的泥土黑手.而醬油達人謝裕讀, 遵循古法釀造, 用古老的大灶頭, 柴火慢煮, 在醬油達人細心的堅持下, 做出讓人一嚐難忘的醬油, 也讓好味道一直可以流傳下去. 後山陳釀: 醋一直是被定位為調味料, 近年新興的風潮飲用醋, 讓台灣的後山陳釀一躍成為主角.何介臣用有機種植的梅子, 經過都蘭山麥飯石過濾的天然純水稀釋,從慣行農法轉變為有機種植之後, 覺得整個人生都改變了!他是怎麼從一個養蜂人變成果農, 最後又搖身一變成為有機後山陳釀的推手的呢? 一日百合: 金針, 別名忘憂草, 對遊客來說, 金針花海賞心悅目, 但對花農來說, 一年的心血就白費了.而同時, 觀光帶來的效益也衝擊著美麗又純樸的天堂, 在農業和觀光間該如何做取捨, 本集訴說金針花與花農的故事. 花滿桌: 以花入饌, 古今中外皆然.花蓮的張武增哪裡來的靈感, 將常見的野草油菊引進赤科山做大規模的種植?大廚陳櫻美可以用花做出多少種料理?花滿桌, 不只是美麗, 更是好好食. 野薑花的故事: 在內灣, 廣為使用的調味料野薑花曾被遺忘, 現在變成內灣必吃的野薑花料理.同時間屏東的牡丹、宜蘭的員山也都讓曾經失落的野薑花再度興旺了起來, 野薑花的故事獻給那些曾經失落一代. 梅之饗宴: 台灣曾是日本最大的梅子供應國, 在那個美好的年代種植梅子有高經濟價值, 直到被低價的中國梅取代, 在掙扎中台灣梅子卻昇華到了另一個層次.梅之饗宴除了美味, 更代表著夕陽產業的無限可能. 台灣好茶: 華人飲茶文化歷史悠久, 茶在台灣有[舉國之飲]之說, 可見茶在台客心中的地位.台灣茶王從枯燥的製茶中去體會禪, 在一成不變中去體味茶的萬千變化.而新鄉村協會的藍鵲茶又可以為坪林帶來什麼改變?一同來品嚐茶的故事, 回甘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