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183
0
0
0

台灣食堂1 [錄影資料] / 陳建鄂導演.

  • 作者: 陳建鄂 導演
  • 出版: 臺北市 : 公共電視 2013[民102].
  • 主題: 飲食 , 紀錄片 , 臺灣
  • 一般註:家庭播映版(請勿公開播映,違者需自負責任) Disc 1, 特色風味: 原住民風味餐, 南北眷村菜, 新住民美食, 客家美食 -- Disc 2, 人氣美食: 飄香牛肉麵, 夜市小吃, 野味土雞城, 蚵仔料理 -- Disc 3, 寶島故事: 尚青海鮮, 台菜文化, 酒家宴席菜, 水果王國, 伴手禮鳳梨酥
  • 適用對象註:
  • 語文註:國語發音 ; 繁中.簡中文字幕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系統號: 000258830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摘要註

<<台灣食堂>>跟隨隱身在山海間與巷弄中的台灣美食推手,記錄台灣美食的足跡,一窺豐富多元的台灣味.精緻影像呈現美食背後屬於小人物故事,以及台灣食物的文化與旺盛生命力.喜愛台灣各地特色美食的鮮味美饌嗎?不妨來一趟視覺與味覺齊享的<<台灣食堂>>之旅吧! 原味Amis狂野台味:是什麼樣的美食,讓總裁獅子心嚴長壽讚不絕口、國際媒體爭相採訪?第一眼看到陳耀忠的時候直覺聯想,和印象中挺著大大肚子的廚師不太一樣,壯碩的體格和迷人的笑容外,還有個浪漫的原住名名字春天.春天的料理絕對是限定的.所有的食材都是他親自下海去抓、上山去採,他壯碩的體格也是這麼來的,當你瞭解他後就會知道,這樣堅持的背後,有傳承祖先古老智慧的驕傲.在[陶甕百合春天]用餐不只是品嚐料理, 也是體驗原民生活與原民文化最好的途徑.[紅瓦屋]是另一個創新阿美料理的代表, 主廚林鳳廷將原住民浪漫與原民的智慧融入她的料理創作中.阿美族料理的精神是不過度烹飪,食材今天吃多少就拿多少, 曾經式微的自然主義,如今在阿美美食的實踐上有一番新的演繹. 竹籬笆內的味道南北大雜: 曾經台灣眷村有著整個中國的縮影, 長輩南腔北調, 飲食習慣也各有不同, 但因為生活物資的貧乏, 一個村子的人,就像一個大家庭.大家互相幫忙,飲食習慣也互相影響.不吃辣的, 吃著、吃著,就不覺得辣.[每個眷村都有一個村子口],老闆王懷民說.[村子口是個大目標,開店(村子口)就是為了讓大家能找回屬於眷村的回憶.][朋友賺錢都拿去買房子,只有我還守著這個破屋子賣米干].桃園忠貞新村的張老旺總是說,[賣一碗米干,就可以多買一面國旗].雖然每天的生活不算多彩多姿,但看著屋外國旗飄盪, 張老旺就開心了.問他為什麼對國旗這樣鍾情, 他緩緩說著他的故事.台南白河有個劉秀墳, 賣了43年湖南臘肉的她要告訴你屬於她的竹籬笆內的味道. 新住民家鄉味寶島飄香:什麼原因讓人飄洋過海,到一個自己陌生的土地?用自己陌生的食材做出家鄉的味道又需要多少次嘗試?其實,新住民的料理的重點不是在地化,而是料理中有沒有滿滿的鄉愁.中國來的曹淳瑄說她剛來台灣的時候餓了半年的肚子,為了一解鄉愁和填飽自己,完全不會做菜的她來了台灣才學會怎麼拿菜刀,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現在經營的[川國演義]已成為高雄川菜的地標.一眼就看得出來Chris和平常的披薩廚師有很大的不同,歐洲帥哥的他在朋友的邀約下讓他隻身來到台灣,組裝了一臺披薩車後開始了他的台灣生活.法國老外的台灣經驗又是什麼光景?她們中午人手一隻鴨仔蛋,說著台灣人聽不懂的越南話,討論家鄉生活和台灣的區別,然後取笑自己的老公不敢吃鴨仔蛋,對自己小孩一餐可以吃四個感到無比自豪, 這群越南來的新住民在汐止找到家的歸屬感. 客家好食阿婆的味道:您對客家文化的印象是什麼?勤奮工作的藍衫,還是精緻美麗的紙傘?又或者,是一道道香味四溢的客家美食?事實上,讓您驚艷的客家文化,其本源都來自於生活環境的刻苦.製做藍衫的客家大叔說,曾有國外的朋友問他,客家人怎麼可以把米食做得這樣精緻?為什麼冬瓜可以變成一道美食?大叔說,你要先瞭解我們的文化,才能懂得客家人為何對這些食材如此偏愛.手工板條溫元瑋告訴你,為什麼全美濃只剩下他不用機器做粄條.米食老闆吳裕民則認為沒有添加劑的客家米食,才是真正媽媽的味道.黃豆豆則是離開城市結束朝九晚五生活,回到大溪鄉下經營客家美食之後,才發現以前在台北生活的那一套在老家完全不管用,重新和嬸婆學習的過程中,對人生有了一番新的體認.其實客家美食就是屬於母親、屬於記憶的味道. 牛肉麵的故事: 事實上台灣以前是沒有牛肉麵這個食物的, 不但沒有牛肉麵, 台灣人是連牛肉都不吃的 ;牛肉麵出現不過短短四五十年,現在卻已成為國民美食,存在我們的記憶中,如今,從百百種台灣牛肉麵當中歸納出四個原型: 貴的牛肉麵/你知道一碗三千塊的牛肉麵怎麼賣?在這裡三千塊一碗還不是最高級, 上萬元的牛肉麵味道又是如何?香的牛肉麵/傅老師家的牛肉麵,香!這樣濃郁的香味裡面有桂枝、大紅袍、青花椒、桂皮、沙薑、白茅根、百里香、土耳其俄力岡葉等四十多種香草,如此一來才有了極致的香氣!愛的牛肉麵/林二姊說,爸爸以前是[閉著眼睛吃牛肉、賣牛肉麵的,因為最早台灣人不吃牛,但為了四姐妹的學費,所以有了這碗滿滿愛的牛肉麵].夯的牛肉麵/蔡媽媽說,[我們這碗麵可以帶給大家很多的回味, 所以再怎麼辛苦怎麼忙, 我們都會在這堅持下去...]在你記憶裡的, 又是哪碗牛肉麵? 小吃的故事人氣美味:吃得飽與吃得巧,雖然只有一個字的差異,卻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與文化, 小吃就在這兩個字的極端間綻放出美麗的花火.基隆廟口夜市的特色在於這裡的攤販是不流動的.廟口的攤子基本都有三代歷史.百年吳家鼎邊趖的老闆吳吉祥告訴你,為什麼台灣小吃大部份都是從廟口開始發跡.台南沙卡裡巴是一個從日治時代就存在的市集,這裡承載的是橫越幾個世代的記憶.棺材板傳人許永安要告訴你這個有著台台怪名字的西式小吃從哪裡來,又會往哪裡去?深坑的臭豆腐為什麼這樣有名?吃豆腐又有什麼好處?家裡三代都賣臭豆腐的張仁祥說分明.北斗肉圓的起源是百年前一場將作物全部摧毀的大水,剩下地瓜粉的心靈手巧范氏先祖創造出肉圓的雛形,經過了四代的改良,肉圓創始者的後人范瑞銘做著這樣最道地的北斗小吃. 土雞城的故事休閒吃野味:在台灣,大家都去過土雞城,卻很少人知道土雞城這樣一個結合休閒與美食的在地文化,是怎麼開始發展的.花蓮欣綠農莊的朱進豐大哥不只提供美食給旅客,他還帶遊客體驗馬太鞍濕地的部落文化.在這裡,旅人可以親自拔蔬菜,也可以下到河水中摸魚捉蝦.好吃又好玩,兼程瞭解了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土雞城如果照著字面上的意思只賣雞,那便老早被消費者淘汰掉了.在台中大坑有一個來自香港的大廚周國權,他秘製的烤乳豬放半天皮都還是脆的.他對土雞城、休閒餐廳又有另一番演繹.高雄岡山有著台灣八景的月世界,頭前園休閒餐廳的老闆潘榮貴與您分享他小時候吃的克難泥火山雞有著怎樣的故事.最後新店孟鴻養身坊的主人俞炳南要告訴大家他們一家,是怎麼從深山裡的養雞戶,變成名人都讚不絕口的養身坊.土雞城的故事展現的不僅是台灣時代的縮影, 也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故事. 蚵仔小吃創意無限:在台灣就算沒看過帶殼的蚵仔,也一定吃過蚵仔煎.但除了蚵仔煎,蚵仔還可以做成蚵仔麵線、蚵捲、蚵爹、烤蚵,如此變化萬千的食材,不只好吃,更包含台灣人創意無限的料理哲學.台南七股的黃翊誠是準台大碩士生,為何甘願放棄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休學回台南鄉下養蚵?圓環可能是上一代台北最重要的地標,圓環蚵仔煎的老闆賴炳勳從十幾歲上台北賣蚵仔煎到現在六十幾歲,他的蚵仔人生見證著圓環的繁華、落寞與再起.台南國華路上的石經臼蚵仔煎,老闆張大喜八十幾歲,依舊用最傳統的方式做蚵仔煎,[真正古早味的蚵仔煎會放肉燥和豆芽菜],他說.彰化鹿港林麗鴻的公公是鹿港蚵仔煎的開基原祖,聽她娓娓道來鹿港蚵仔煎的源起.廣東汕頭西天巷的邱淑英一輩子都在煎蚵仔,在那兒,蚵仔煎換了一個名字-[蠔烙].新北板橋的陳俊成認為,蚵仔麵線所以好吃,手工麵線的製作絕對馬虎不得.台南安平的陳秀月從蚵農搖身一變成了賣蚵捲的老闆娘,蚵捲是怎麼發明的?蚵仔小吃的創意無限,包含著台灣人頑強生命力與超強適應性. 海鮮的故事元氣要永續:台灣又名[福爾摩沙],這名字來自那個站在甲板上的葡萄牙人對於這島美麗的讚嘆,而台灣一直就和海脫不了關係,海鮮更是島上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討海人更是福爾摩沙的重要職業.討海人有很多種:水面上的、水面下的.海膽達人林志團便屬水面下的,平均一天要潛四支氣瓶.他的生活就這麼在水上、水下重複著.日子過得不是很富裕,但對大海的熱愛其實也是對生活的熱愛.夏天捕海膽、冬天抓鰻苗,關於海洋資源的枯竭,沒人比他更瞭解.台北海產店老闆張金良每天台北、宜蘭兩地跑,就是為了給顧客最新鮮的海鮮.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從不間斷,海膽達人林志團的海膽便獨家供應給張金良,但對於海鮮的供不應求,張大哥也只能搖搖頭不去想它.墾丁的小漁港邊有家全台最青的海產店,店面正前方五米有小小的港口,港口就是他的天然冰箱.岳父、岳母捕回來的魚就養在漁港中,客人點了魚,現撈起來馬上料理,不過,今年到現在都還沒看過芭蕉旗魚,因為小魚沒了、大魚沒得吃也跟著沒了.海是我們的元氣, 想要元氣永續, 海鮮捕撈這事, 得先朝永續經營的方向走. 台菜的故事懷舊與創新:美食家韓良露認為,台菜的源頭是福建菜,但台菜並不等於福建菜.明清時代河洛人大量移居台灣觸發了一系列的飲食融合, 從最早融入原住民料理、荷蘭統治後台灣人開始吃高麗菜, 最後又受到日本人的影響,[和漢料理]成為台菜的重要基石,融合多元文化於是成了台菜的特色.欣葉的老闆李秀英說,台菜就是俗語說的[家常菜],她是如何讓煎豬肝、菜圃蛋這些庶民菜放在台北101還有人買單呢?福建聚春園第八代傳人楊偉華告訴你為什麼閩南喜慶中一定要有紅蟳米糕?福建福州[同利肉燕]老闆陳君凡口中的[吃貢丸、魚丸可是整個閩南文化的大傳統],又是甚麼道理?宜蘭[麟手創]的總廚陳兆麟認為, 台菜其實就是媽媽煮的家鄉菜, 台菜就在這代代相傳中, 既保留媽媽的味道, 又不停融合新元素, 成為獨樹一格的世界混合菜系. 酒家菜的故事食色皆有料:如果說台菜是[家常菜],是媽媽的味道,那[酒家菜]就是集台菜之大成的宴席菜.酒家菜的發展歷史就像先民開墾台灣的時間一樣悠久.最早的酒家其實就像現在的宴會廳或私人招待所一樣,是生意政治人物交陪往來的所在,多少歷史事件就這麼在杯觥交錯中定了局.頂廚國宴的阿忠師是台菜界的第一把交椅,曾任李前總統鴻禧山莊招待所的主廚,也幫陳前總統、馬總統處理過國宴外燴,但阿忠師的一身功夫,就是從大稻城的酒家學起.就讓阿忠師和蔣渭水的孫子蔣朝根老師帶領我們回到春風得意樓, 黑美人等酒家遺址, 一起懷念大稻城的風華歲月. 水果王國台灣演繹:台灣號稱水果王國,但其實我們在水果攤上看到琳琅滿目的水果,原產地都不是台灣.鳳梨來自南美洲、芒果的原產地在印度馬來半島,而香蕉最早生長在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諸島,究竟是甚麼樣的契機讓這些本來不屬於台灣的水果成為今日台灣的驕傲?如果不說,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台灣還有個香蕉研究所,這裡保有全世界最古老的香蕉植株,在這裡我們可以一窺台灣如何成為香蕉王國的秘密,又為什麼會因為黃葉病的爆發而導致香蕉王國的沒落?芒果的原產地雖不在台灣,但因芒果博士郭文忠的努力,現在國際級的芒果品種都是靠他接枝而來.鳳梨從1903日本人引進台灣開始一直就是台灣最重要的水果之一,鳳梨看來強壯的外表,其實是需要長時間照顧的水果.高雄大樹的楊義子告訴我們鳳梨為什麼得要戴上一頂頂的小帽子.人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是這些默默付出的可愛農人造就台灣,成為令人稱羨的水果王國. 鳳梨酥的故事第一伴手禮:鳳梨酥是早年台灣婚禮習俗中的要角之一,取其河洛話[旺來]的諧音,鳳梨酥因此一直為台灣人所喜愛,但早期的鳳梨酥並不使用鳳梨做內餡,內裡包的其實是冬瓜,直到[微熱山丘]開始使用土鳳梨製作內餡,才有了名符其實的鳳梨酥.[微熱山丘]有著如同偶像劇般夢幻的名字,誰能想到其實是四個兄弟中年轉業的創業品牌.創辦人許銘仁表示,當初真的也沒有想到[微熱山丘]能成為鳳梨酥的品牌領頭羊,一個不喜歡吃甜食的男人,如何辦到?全台灣的鳳梨酥的產值五年間就從15億元暴增為250億元,正在浪頭上的許銘仁對於微熱山丘其實有著更遠大的規劃,他口中的農企業最終又可以走到甚麼樣的境界.

1 2 3 4 5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