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303
1
0
0

殺戮的艱難 / 張娟芬作.

  • 作者: 張娟芬 作
  • 出版: 臺北市 :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6[民105].
  • 主題: 死刑 , 被害者保護 , 文集
  • 版本:五版四刷
  • ISBN: 9789868658165 (平裝): NT320
  • 讀者標籤:
  • 引用連結:
  • 系統號: 000256002 | 機讀編目格式

館藏資訊

2010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作。
推薦理由:「本書其實是關於一個簡單卻沈重的提問:「國家機器能不能不殺人?」有關死刑存廢的爭辯,不會因為2010年結束而終止,相信有了《殺戮的艱難》,台灣社會對於死刑的思考才正要開始。(陳儒修)



「我們要讓殺人犯知道用殺來解決事情是錯的,但為什麼我們也用殺來解決他們?這本書值得你換另一個角度思考。」——張 妙如(作家)
 
「民主化二十多年,我們太需要重新理解人權、正義與罪惡到底是什麼,太需要認真反思『人』的意義。尤其在『殺戮的艱難』之外,在台灣還有『討論死刑的艱難』。還好,我們有娟芬一路堅定地用清晰的思考與動人的文字,跟我們說故事,講道理。」——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人、新新聞週刊副總編輯)

死刑是一種誘惑。
有正義感的人,
多少都曾經把死刑當作是一種實現正義的方式……

我們心裡都有一把尺,衡量罪惡與正義。
但是當我們執行了死刑,我們還能保住好人與壞人之間那一點點的差別嗎?

始於法務部長王清峰下台,2010年死刑議題自此開始延燒,媒體與大眾輿論在殺與不殺之間擺盪。作者張娟芬親身採訪死刑犯,讓大眾看見死囚在罪刑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並於此書回溯沸沸揚揚的2010年,剖析台灣司法制度在執行死刑上尚存在的缺失與不健全,讓大家深思以暴制暴之下暗藏的問題。本書提供一個空間更寬廣的思考平台,讓社會大眾能以更多元的角度來衡量生命的重量。

本書分為三部分,開闢這個議題更寬廣的思考路徑:

第1部思考
死刑議題不是非黑即白。它牽涉到深層的價值選擇,也牽動深刻的情緒。第一部分的三篇文章,都有著迴旋往復的辯證,如同舞蹈一般......。從作者自己的對死刑議題的深刻思考,到與一位只想知道何謂愛的真諦的死刑犯,作者讓我們看到死刑議題最不為知的一面,讓死刑與廢死之間的思考空間舒展開來。

第2部行動
2010年是關鍵的一年,法務部長因堅決不執行死刑而下台,國內死刑議題於是以前所未有的討論熱度浮上檯面:在這槍聲響起的時刻,作者不再有舞蹈一般的舒緩了,換上來的是與時間賽跑的急切......作者在一整年中,緊緊跟隨著一連串發燒的新聞議題的脈動與發展,寫出了一篇篇發人省思的文章。

第3部見證
死刑令在下達之前,經過了哪些程序?是否每一個案子都真的被好好地對待?媒體是否有中立、如實地處理這些案件?司法制度與媒體,都是與民眾每日生活密不可分的角色,人民的生活受到司法制度的保障,一方面也受到媒體的觀點所影響。在對死刑思考的同時,作者也提供她的細膩觀察,把法律與媒體的現實呈現在我們面前。

司法制度與媒體,都是與民眾每日生活密不可分的角色,人民的生活受到司法制度的保障,一方面也受到媒體的觀點所影響。影響一環扣著一環,作者細說了目前司法制度在執行死刑這件事上仍有的缺失,也透過豐富的資料蒐集,詳實剖析了媒體對死刑議題的觀點,讓社會大眾能看清媒體所建構出來的死刑輪廓,並對死刑的看法更加明確與清晰。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張娟芬
丹麥阿胡斯大學與德國漢堡大學聯合授與新聞學碩士。參與社會運動多年,因為蘇建和案的因緣,關注司法改革等人權議題。
作品曾獲中國時報十大好書、聯合報年度選書、台灣文學獎。現專職寫作,著有《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等書。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