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書目資料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814
0
0
0

死前活一次 / 碧妲.拉寇塔(Beate Lakotta),華特.謝爾斯(Walter Schels)著 ; 王威譯.

館藏資訊

這就像把望遠鏡倒過來,你只能看到那些大塊的東西:我是怎樣生活的?我愛過誰?我得到什麼?我錯過什麼?我還能做些什麼?

生與死本是自然遞嬗的過程,然而在今日社會,死亡和死亡的過程脫離日常生活,變得隱密而不可言說。人們對死亡的認識變得模糊,因而心懷恐懼。然而,這個把我們帶往未知世界的過程,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臨終關懷醫院是瀕死者度過生命最後時光的地方。
住進院裡的人,知道自己沒有機會回家,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間,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他們只有短暫的一段時間,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做個總結,與自己和他人和解,面對死亡這個課題以及處理死後的問題。
本書作者和攝影者走訪德國數所臨終關懷醫院,和院中的病人、家屬及醫護人員深談,寫成細膩的文字紀錄。攝影者則分別為每個病人拍攝兩張臉部特寫;一張是即將畫上句點的生命,另一張則是死亡的容顏。從這兩張並列對比的照片,看到面對生命終點的倉皇、滿足或哀傷,也看到死亡的平靜。

斯特萊太太在死前一個月,仍抱著堅定的求生意志。
51歲的芭芭拉,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渴望母親的愛。她在最後幾個月常常夢到自己是個孩子。
當死亡站在曹太太的門前,她變得更誠實。能夠談論自己的內心,對她是一種解脫。
談普林太太打定主意,直到最後一刻都帶著清醒的理智,精心安排剩下的時間。
好幾個瀕死病人沒有機會和最親密的人開誠布公地談「死」這件事,他們來不及向對方說出愛。

這些瀕死者最後的願望是什麼?希望多活一些時候,希望死亡來得乾脆而溫柔一些,希望死亡不是一切的結束……
在臨終關懷醫院,這些願望並非完全不可能實現。

在死亡來臨前「真正的生活」,不但是瀕死者的願望,也是以為死亡很遙遠的每個人,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延伸查詢 Google Books Amazon

Beate Lakotta(貝雅特.拉蔻塔)
生於1965年,現擔任德國《明鏡》週刊(Spiegel)科學編輯。攝影師華特.謝爾斯(Walter Schels)生於1936年,以人物和動物的性格特質研究而聞名。他們在2003年於《明鏡》週刊所發表的〈死前再活一次〉專題,因報導深入而獲頒漢薩–米特獎(Hansel-Mieth-Preis),以及聯邦志工福利工作會所頒發的德國社會獎(Deutsche Sozialpreis)。華特.謝爾斯的攝影作品並榮獲2004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二獎。

資料來源: TAAZE 讀冊
回到最上